青藏高原西部地表通量的年、日变化特征

被引:16
作者
余锦华
刘晶淼
丁裕国
机构
[1] 南京气象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 南京气象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 江苏南京 
[4] 北京 
[5] 江苏南京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湍流通量; 时间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3 [中气候与小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改则和狮泉河两个自动观测气象站1998年全年每天24个时次的风速、温度和湿度等梯度观测资料,采用湍流相似理论,计算了改则和狮泉河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以及潜热通量。结果表明:改则和狮泉河两地的地表湍流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且其季节变化的相同点表现在感热通量均在5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而潜热通量均在8月份最大。不同点表现在改则的潜热通量在12月份最小,狮泉河1~5月平均潜热通量为负,以凝结为主,改则的月平均蒸发及全年的蒸发总量比狮泉河的要大。而其感热通量比后者的都小。日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明显,表现在夏季地表通量的日变化幅度大,冬季要小得多。
引用
收藏
页码:353 / 35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青藏高原改则地区近地层通量观测研究
    李家伦
    洪钟祥
    罗卫东
    李爱国
    赵翼浚
    [J]. 大气科学, 1999, (02) : 142 - 151
  • [2] 夏季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异常的诊断研究
    李栋梁
    章基嘉
    吴洪宝
    [J]. 高原气象 , 1997, (04) : 32 - 40
  • [3] 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钱正安,焦彦军
    [J]. 地球科学进展, 1997, (03) : 207 - 216
  • [4] 近地层相似理论适用的分析研究
    苗曼倩
    朱超群
    季劲钧
    [J]. 气象学报, 1997, (02) : 83 - 91
  • [5] 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湍流输送特征的研究
    祁永强
    王介民
    贾立
    刘巍
    马耀明
    任燕霞
    [J]. 高原气象, 1996, (02) : 43 - 48
  • [6] 陆面上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
    苗曼倩,钱峻屏
    [J]. 气象学报, 1996, (01) : 95 - 101
  • [7] 1982年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和大气的加热场特征[J]. 季国良,姚兰昌,袁福茂,杨化镒.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6(02)
  • [8] 1982—1983年青藏高原热源野外考察概况
    季国良
    姚兰昌
    王文华
    [J]. 高原气象, 1985, (S2) : 1 - 9
  • [9] 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M]. 科学出版社 , 章基嘉等编写, 1988
  • [10] 西藏气候[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