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

被引:27
作者
刘召峰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拜物教; 异化; 物化; 剥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91.9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2 ;
摘要
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概念的内涵有过重要变迁:在早年著作中,马克思曾在崇拜物、对物顶礼膜拜的意义上使用它;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拜物教则与崇拜含义无关,它一方面指的是一种理论上的"错认",即把物所获得的社会关系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指的是一种社会存在,即商品、货币、资本作为人们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因而具有"拜物教性质"。辨析拜物教与马克思的异化、物化和剥削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使我们对作为"社会存在"的拜物教有更加清晰、准确的理解。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2]  
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
[3]  
物象化论的构图.[M].(日)广松涉著;彭曦;庄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
[5]  
资本论.[M].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
[6]  
资本论Azi ben lun.[M].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