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不同基因型微型薯休眠特性及其调控研究

被引:13
作者
杨万林
隋启君
机构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云南昆明
[3] 云南昆明
关键词
马铃薯; 微型薯; 实生薯; 基因型; 休眠特性; 休眠调控; 休眠时间;
D O I
10.15958/j.cnki.sdnyswxb.2003.01.002
中图分类号
S532 [马铃薯(土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通过对马铃薯不同品种、自交实生薯家系、杂交实生薯家系等3类育种材料的微型薯在3种不同条件下休眠特性的分析,总结了3类育种材料的休眠特性及进行休眠调控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室温(20℃)黑暗条件下,品种的休眠幅度为35~42d,自交家系休眠幅度为42~49d,杂交家系休眠幅度为49~63d;赤霉素处理能使3类育种材料的休眠期较室温下缩短25.0%~62.5%,休眠幅度缩短34.7%~71.4%,但芽长得纤细;变温处理能有效缩短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和家系的休眠时间,对缩短休眠期短的品种和家系的休眠时间效果不明显,但能使3类育种材料的休眠幅度较室温下缩短28.6%~50.0%,使芽长得较粗壮。赤霉素处理和变温处理均不能改变3种类型试验材料之间休眠幅度的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5 / 8+12 +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马铃薯栽培生理.[M].门福义;刘梦芸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  
马铃薯改良的科学基础.[M].[英]P·M·Harris 主编;蒋先明 译.农业出版社.1984,
[3]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脱毒试管薯打破休眠研究 [J].
侯利霞 ;
铁双贵 ;
丁勇 ;
程相武 .
中国马铃薯, 2002, (02) :76-77
[4]   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打破休眠的研究 [J].
居玉玲 ;
古瑜 ;
王炳君 ;
蒋蕾 ;
罗智敏 ;
李戍彤 ;
魏众济 .
华北农学报, 2001, (04) :36-41
[5]   几种主要的马铃薯种薯催芽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J].
张勇飞 ;
谢庆华 .
种子, 2000, (03) :46-47
[6]   赤霉素破除马铃薯脱毒原原种休眠的研究(简报) [J].
叶贻勋 ;
沈清景 ;
许朝辉 .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0, (02) :123-125
[7]   马铃薯种薯播前不同催芽方法的生物学效应 [J].
刘梦芸 ;
门福义 .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 1992, (03) :45-51
[8]   马铃薯地膜覆盖和种薯催芽生态生理效应及增产效果的研究 [J].
刘梦芸 ;
门福义 ;
高俊山 .
耕作与栽培, 1989,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