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

被引:47
作者
布和朝鲁
纪立人
崔茂常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4] 青岛
关键词
陆面过程; 能量平衡; 年代际变率; 大气环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5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资料分析得出,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在整个欧亚大陆上是陆面感热通量最强的地方,与此对应的陆面潜热通量则最弱。陆面所接收的太阳短波辐射主要以感热和长波辐射的能量形式释放。该区降水量很少,降水量的年际变率也很弱;因此,该区的陆面热量通量都显出很弱的年际变率;然而,这些通量的年代际变率信号则比较显著。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大气环流的热力过程与其陆面过程特征密切相关。该区对流层大气的辐射冷却很强,达-3K d-(-1)。由于缺乏水汽和上升运动,大尺度凝结加热率、深对流加热率、浅对流加热率都非常弱。因此,600 hPa以上的大气以绝热下沉加热来平衡幅射冷却; 600hPa以下,陆面感热引起的垂直扩散加热率非常强,多达8Kd-(-1),它除了平衡辐射冷却以外还制造对流层低层的对流运动,以绝热升冷却来平衡多余的垂直扩散加热。总之,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陆面过程特征决定了该区大气运动的特殊垂直结构,即对流层低层对流上升运动及其上层的下沉运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率,是全球气候系统年代际变率的必然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7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M].叶笃正等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