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区生态足迹分析——以庐山为例

被引:15
作者
胡海胜
机构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庐山; 生态足迹; 区域本底生态足迹; 旅游生态足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根据区域本底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对庐山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庐山生态足迹需求为0.354 603 hm2,其中区域本底生态足迹为0.343 510 hm2,旅游生态足迹为0.011 093 hm2。(2)庐山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19 805 hm2,人均生态赤字达0.123 543 hm2,其中旅游生态足迹占总赤字的3.13%。(3)在需求足迹结构中占98.31%的化石能源地,大大超过了庐山的承载力面积,致使庐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重。(4)庐山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为33美元/hm2,其中单位旅游游览、旅游住宿和旅游购物的产值较高,旅游交通和旅游餐饮的单位产值相对较低,旅游产值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5)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必须推进更为系统化的无障碍旅游业,转变高能耗的经济发展道路,从而降低单位经济效益的生态足迹,实现庐山的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814 / 8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 [J].
章锦河 ;
张捷 ;
梁玥琳 ;
李娜 ;
刘泽华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5) :735-744
[2]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者生态足迹分析 [J].
罗艳菊 ;
吴章文 .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 (03) :330-334
[3]   山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以大别山区岳西县为例 [J].
舒肖明 ;
杨达源 ;
董杰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02) :243-247
[4]   庐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刘庆友 ;
杨达源 ;
任黎秀 ;
冯立梅 ;
冒宇晨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1) :78-81+124
[5]   生态足迹研究——辽宁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J].
董泽琴 ;
孙铁珩 .
生态学报, 2004, (12) :2735-2739
[6]   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 [J].
龙爱华 ;
张志强 ;
苏志勇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6) :971-981
[7]   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 [J].
刘宇辉 ;
彭希哲 .
生态学报, 2004, (10) :2257-2262
[8]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 [J].
章锦河 ;
张捷 .
地理学报, 2004, (05) :763-771
[9]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以贵州镇远县为例 [J].
王书华 ;
王忠静 .
山地学报, 2003, (03) :324-330
[10]   澳门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 [J].
李金平 ;
王志石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2) :19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