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被引:41
作者
高锐董树文贺日政刘晓春李秋生管晔白金李朋武黄东定钱桂华匡朝阳李三忠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石油局第六物探大队江苏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石油局第六物探大队江苏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石油局第六物探大队江苏南京,青岛海洋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山东青岛
关键词
莫霍面反射; 大别山造山带; 前陆; 扬子陆块; 大陆深俯冲; 深地震反射剖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5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清晰的莫霍面及其变化特征。作为相关解释的第一步 ,我们将探测到的莫霍面变化特征与其他特殊反映不同地质年代和岩石圈构造历史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以追索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构造过程。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代扬子陆块的向北俯冲。北倾的莫霍面错断、叠置现象描述出扬子陆块的俯冲过程。大别山前向北和向南倾斜的交叉反射图像 ,反映了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岩石圈尺度的碰撞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扬子板块俯冲、断离的地震层析成象证据 [J].
徐佩芬 ;
孙若昧 ;
刘福田 ;
王清晨 ;
从柏林 .
科学通报, 1999, (15) :1658-1661
[2]   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 [J].
董树文 ;
吴宣志 ;
高锐 ;
卢德源 ;
李英康 ;
何义权 ;
汤加富 ;
曹奋扬 ;
侯明金 ;
黄德志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3) :349-361
[3]   大别造山带的地壳结构研究 [J].
王椿镛 ;
郑金涵 ;
胡鸿翔 ;
楼海 ;
张先康 ;
宋松岩 ;
陈步云 ;
陈学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3) :221-226
[4]   大别造山带地壳S波速度结构 [J].
王椿镛 ;
丁志峰 ;
宋建立 ;
吴庆举 ;
郑继才 ;
张小兵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3) :337-346
[5]   大别山造山带深部地质初探 [J].
董树文 ;
吴宣志 ;
高锐 ;
卢德源 ;
李英康 ;
何义权 ;
汤加富 ;
曹奋杨 ;
侯明金 ;
黄德志 .
中国地质, 1997, (01) :32-37+49
[6]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模型与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 [J].
高锐,吴功建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5, (03) :241-250
[7]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 [J].
董树文 ;
孙先如 ;
张勇 ;
黄德志 ;
王刚 ;
戴世坤 ;
于邦存 .
科学通报, 1993, (06) :542-545
[8]  
Exhumation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continental crust in east-central China:Cretaceous and Cenozoic unroofing and the Tan-Lu fault .2 RATSCHBACHER L,HACKER B R,WEBB L E,et al. J Geophys Res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