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安脑平冲汤联合西药治疗丘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5
作者
:
周德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周德生
[
1
]
刘庆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省中医药学校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刘庆林
[
2
]
戴飞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戴飞跃
[
1
]
王秋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秋萍
[
3
]
机构
:
[1]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
湖南省中医药学校
[3]
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来源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03年
/ 07期
关键词
:
丘脑出血;
安脑平冲汤;
临床观察;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R743.34 [脑出血];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目的 :观察安脑平冲汤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丘脑出血急性期病例 86例 ,其中安脑平冲汤组 (治疗组 ) 49例 ,采用安脑平冲汤加西药常规治疗 ,对照组 3 7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丘脑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变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丘脑出血量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80 % ,对照组为 78.3 8%。结论 :安脑平冲汤是治疗丘脑出血的有效验方。
引用
收藏
页码:406 / 407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临床应用神经解剖.[M].杨天祝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2]
中国人解剖学数值.[M].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委员会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神经科手册.[M].周孝达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
从阴阳升降探讨脑卒中的证治规律
周德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周德生
隆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隆献
[J].
中医药通报,
2003,
(01)
: 10
-
12
[5]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06)
: 60
-
61
[6]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06)
: 62
-
64
[7]
脑血管病临床辨证规范化定量化初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孟家眉
梁宝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
梁宝华
张树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
张树懿
[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03)
: 173
-
175
←
1
→
共 7 条
[1]
临床应用神经解剖.[M].杨天祝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2]
中国人解剖学数值.[M].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委员会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神经科手册.[M].周孝达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
从阴阳升降探讨脑卒中的证治规律
周德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周德生
隆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隆献
[J].
中医药通报,
2003,
(01)
: 10
-
12
[5]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06)
: 60
-
61
[6]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06)
: 62
-
64
[7]
脑血管病临床辨证规范化定量化初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孟家眉
梁宝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
梁宝华
张树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
张树懿
[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03)
: 173
-
17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