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倒口湖地区F地块岩溶特征、地面塌陷机理分析及治理措施

被引:4
作者
樊永生
李爱军
汤江红
机构
[1] 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
关键词
武昌倒口湖F地块; 岩溶发育特征; 地面塌陷机理; 治理措施;
D O I
10.16536/j.cnki.issn.1671-1211.2010.04.010
中图分类号
P642.25 [岩溶(喀斯特)];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通过大量勘探资料,总结出该地区溶洞多分布在灰岩面附近及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其中灰岩面往下5 m范围内溶洞最为发育,5 m以下溶洞相对较少;-14 m标高以上溶洞最多、最发育,为岩溶强发育带,-14 m标高以下溶洞相对渐少,为岩溶弱发育带。在水平方向上,多数为独立成洞,贯通的可能性较小,溶洞以单层为主,多层较少。岩溶地面塌陷是因上覆松散砂土颗粒受地下水潜蚀影响,长期不断流失,在砂土层中逐渐形成漏斗状疏松体,随着漏斗状疏松体的不断扩大,最后发生塌陷,属于"潜蚀—漏斗状疏松体型"塌陷。有针对性地采取高压水平帷幕、静压注浆以及渗透注浆的治理措施,可有效防止岩溶地面塌陷的再次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394 / 397+407 +40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武汉(湖北)地区岩溶地面塌陷 [J].
范士凯 .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6, (S1) :608-616
[2]  
地下建筑注浆工程简明手册[M]. 科学出版社 , 杜嘉鸿等编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