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暴雨过程中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41
作者
肖红茹 [1 ,2 ,3 ]
顾清源 [2 ]
何光碧 [3 ]
王瑾 [4 ]
机构
[1]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学院
[2] 四川省气象台
[3]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4]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关键词
高原低涡; 西南低涡; 大暴雨; 相互作用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对2007年7月16—19日高原低涡东移形成的川渝地区大范围大暴雨过程,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C TBB云图资料和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诊断方法,分析了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大暴雨过程是高原低涡诱发西南低涡发展从而形成耦合系统造成的,其垂直上升运动气柱和涡柱的耦合发展与维持是低涡发生发展并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动力机制,对流层下部深厚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维持是低涡发展并形成持续对流性降水的热力层结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2007年7月川东北连续3场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J].
肖递祥 ;
顾清源 ;
祁生秀 ;
黎家全 .
暴雨灾害, 2008, (03) :231-236
[2]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顾清源 ;
周春花 ;
青泉 ;
张驹 .
气象, 2008, (04) :39-47
[3]   冷空气对两例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分析 [J].
郁淑华 ;
高文良 ;
肖玉华 .
高原气象, 2008, (01) :96-103
[4]   2004年9月川渝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J].
段海霞 ;
毕宝贵 ;
陆维松 .
气象, 2006, (05) :74-79
[5]   2004年9月2~6日川渝持续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 [J].
宗志平 ;
张小玲 .
气象, 2005, (05) :37-41
[6]   位涡诊断在云南夏季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J].
范可 ;
琚建华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4, (03) :387-393
[7]   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作用的个例诊断 [J].
陈忠明 ;
闵文彬 ;
缪强 ;
何光碧 .
高原气象, 2004, (01) :75-80
[8]   1998年长江上游致洪暴雨的分析研究 [J].
杨克明 ;
毕宝贵 ;
李月安 ;
董立清 .
气象, 2001, (08) :9-14
[9]   “95.8”川西大暴雨成因分析 [J].
顾清源 ;
康岚 ;
张毅 .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7, (02) :86-93
[10]   四川“81.7”特大暴雨和西南涡的数值模拟 [J].
钱正安 ;
顾弘道 ;
颜宏 ;
陈玉春 ;
李素华 ;
何军 .
气象学报, 1990, (04) :41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