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杨-农间作模式碳储量及分布的比较

被引:15
作者
李海玲 [1 ,2 ]
陈乐蓓 [1 ]
方升佐 [1 ]
孙启祥 [3 ]
机构
[1] 南京林业大学
[2] 山西师范大学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杨树; 复合生态系统;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54 [];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生物量法对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中3种不同间作模式各组分的碳含量、碳储量及整个系统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K,P及W3种模式中,深度为1m的土壤碳含量变化范围0.64~15.27g.kg-1,土壤碳储量分别达71.19,40.67和42.64t.hm-2;杨树不同器官中碳含量仅细根和毛细根与其他器官存在显著差异,但碳储量树干所占比例最高,3种模式中分别占到49.7%,50.8%,51.2%;4种间种作物中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根的碳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器官,碳储量都为收获部分(穗或豆荚)所占比例最大,小麦、玉米、大豆均达50%左右,水稻为45%左右,但3种模式农作物均以小麦+玉米的年耕作制度的碳储量最大;3种模式中,凋落物归还碳量分别为(0.78±0.23),(0.73±0.22)和(0.37±0.09)t.hm-2a-1;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均是土壤>农作物>杨树>凋落物,但整个系统的碳储量为K模式>W模式>P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平原农区幼龄杨树间作农作物的产量表现 [J].
戴晓琴 ;
郭兴强 ;
李鹏 ;
单双胜 ;
谢光辉 .
生态学杂志, 2006, (12) :1515-1519
[2]   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及生产力分析 [J].
许翠 ;
隋鹏 ;
谢光辉 ;
高旺盛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4) :758-763
[3]   江苏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估算和空间分布分析 [J].
姜小三 ;
潘剑君 ;
李学林 .
土壤通报, 2005, (04) :501-503
[4]   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蓄积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J].
鲁春霞 ;
谢高地 ;
肖玉 ;
于格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3) :35-37
[5]   杨-小麦复合经营模式的立地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评价(英文) [J].
方升佐 ;
徐锡增 ;
余相 ;
李正才 .
林业科学, 2004, (03) :88-95
[6]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杨树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其动态 [J].
唐罗忠 ;
生原喜久雄 ;
黄宝龙 ;
户田浩人 ;
杨文忠 ;
荒井知朗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1-6
[7]   辽西地区几种农林复合型水土保持林模式的研究 [J].
王世忠 ;
郭浩 ;
李树民 ;
陈国山 ;
谭学仁 ;
胡万良 ;
高大鹏 .
林业科学, 2003, (03) :163-168
[8]   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 [J].
李跃林 ;
彭少麟 ;
赵平 ;
任海 ;
李志安 .
山地学报, 2002, (05) :548-552
[9]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J].
方精云 ;
陈安平 .
植物学报, 2001, (09) :967-973
[10]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王绍强 ;
周成虎 ;
李克让 ;
朱松丽 ;
黄方红 .
地理学报, 2000, (05) :53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