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地区侵蚀产沙规律及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研究综述

被引:15
作者
朱金兆
胡建忠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侵蚀产沙; 减洪减沙; 水保措施; 森林植被; 黄河中游;
D O I
10.16843/j.sswc.2004.03.010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黄河中游的粗泥沙主要来源于河龙区间 (河口镇至龙门 )以及泾、洛、渭等几条支流 ,粗沙来源区与多沙来源区基本一致 ,形成所谓的多沙粗沙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 7 86万km2 ,以 2 2 8%的面积产生了 6 9 2 %的总输沙量和 77 2 %的粗泥沙量。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高 ,达 1万 2 4 2 0~ 3万 6 4 4 0t/ (km2 ·a)。水土保持措施 (梯、林、草、坝等 )起到了很好的减洪减沙作用。多项有关河龙区间的研究成果 (水文法 )表明 :2 0世纪 70年代 ,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为 2 0 8亿~ 2 75亿t,80年代为 3 2 0亿~ 4 4 8亿t,90年代 (1990— 1996年 )为 3 16亿t。泾河、洛河、渭河等支流 ,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也十分突出。森林植被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层和根系土壤层的分层拦截吸收 ,起到突出的减洪减沙作用。晋西、陇东等试点流域 ,人工林区与无林或少林区相比 ,减沙效益高达 78%~ 96 % ,消除了洪峰流量及猛涨猛落的洪水过程 ,从根本上控制了土壤侵蚀。今后 ,应加强不同尺度流域间 ,水沙运移规律的尺度转换等有关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黄河中游黄土[M]. 科学出版社 , 刘东生等著, 1964
[2]  
黄土高原区域治理与评价[M]. 科学出版社 , 杨文治,余存祖主编, 1992
[3]  
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唐克丽等主编, 1993
[4]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黄河中游河口镇到龙门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研究 . 1995
[5]  
水土保持论文集. 黄委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2
[6]  
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植被恢复重建及可持续经营技术. 胡建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2004
[7]  
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成果汇编. 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 1982
[8]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叶青超 主编, 1994
[9]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M]. 黄河水利出版社 , 张胜利等编著, 1998
[10]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快速治理模式的实践与理论[M]. 黄河水利出版社 , 陈彰岑等编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