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被引:61
作者
李阳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油藏开发地质; 剩余油富集; 控制因素; 低级序断层; 河流相储层; 油藏描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东部油田已普遍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因此,以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为线索,深化油藏开发地质研究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以胜利油区高含水油田为例,在低级序构造、储层精细刻画和剩余油定量描述等开发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低级序断层、夹层和物性差异等油藏非均质性的控制,因而重点形成了低级序断层精细描述与预测、河流相储层构型、夹层描述与预测、储层优势通道描述与预测等先进技术,并且建立了分割性约束的精细数值模拟模型,增加了空间流体拟合条件,使得剩余油富集区的定量描述更加符合油藏实际动态。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7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研究 [J].
束青林 .
石油学报, 2006, (03) :100-103
[2]   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 [J].
李阳 ;
王端平 ;
刘建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3) :91-96
[3]   深度开发油田确定性与随机建模结合的相控建模 [J].
吕晓光 ;
张永庆 ;
陈兵 ;
陈舒薇 ;
潘懋 .
石油学报, 2004, (05) :60-64
[4]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建模研究 [J].
李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4) :99-104
[5]   窗口技术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J].
李建芳 ;
韩大匡 ;
邓宝荣 ;
章寒松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6) :86-88
[6]   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J].
李阳 .
石油学报, 2003, (03) :52-55
[7]   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J].
刘建民 ;
徐守余 .
石油学报, 2003, (01) :58-62
[8]   大孔道诊断和描述技术研究 [J].
窦之林 ;
曾流芳 ;
张志海 ;
熊伟 ;
田根林 ;
刘学伟 ;
黄立信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1) :75-77+11
[9]   复杂断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 [J].
王端平 ;
柳强 .
石油学报, 2000, (06) :111-116+133
[10]   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 [J].
陈程 ;
贾爱林 ;
孙义梅 .
石油学报, 2000, (05) :9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