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三叠系扇三角洲沉积与储集层研究

被引:30
作者
顾家裕,何斌
机构
[1]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次生溶孔;孔隙度;渗透率;
D O I
10.14027/j.cnki.cjxb.1994.02.007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轮南地区三叠纪时由于受轮台断裂影响,断裂两侧地形高差大,冲积扇沉积直接进入湖盆,形成扇三角洲沉积体群。扇三角洲沉积体明显地可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是主要的油气储集体,储集砂体最发育地区位于桑塔木断垒带及以南地区。储集砂岩类型主要是矿物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细─粗粒岩屑砂岩,石英含量15~60%,长石含量10~25%,岩屑含量35~75%。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为主,其中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超大孔隙、胶结物溶蚀孔、微孔隙,其次是原生孔和裂缝。轮南地区三叠系属深埋、高孔、高溶储层特征,埋深4200~5400m,其储集砂体,泥质含量低,小于5%。有机酸和无机酸对颗粒的溶蚀,扩大了储集空间,粘土矿物中绝大部分为斑点状高岭石,不易堵塞孔隙和喉道,低的地温梯度和短期的深埋等使三叠系储层具备高孔高渗的特点。孔隙度为15~28.54%,渗透率为10~4317.9×10-3um2。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 条
  • [1] 国外浊积岩和扇三角洲研究.[M].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编译;.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