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被引:54
作者
李小云 [1 ,2 ]
杨宇 [1 ,2 ]
刘毅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历史演变; 过程; 机制;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120405 ; 020106 ;
摘要
人地关系演变具有继承性,从历史视角认识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及机制有助于增加对人地关系的综合认知。从人地关系核心内涵出发,将资源环境要素视为人地作用的焦点,以人类的核心需求和主要活动、对"地"的作用强度及认知能力为主线,在梳理中国历史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归纳其演变特征,并进一步提炼其演变动力。发现: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对"地"的认知先后经历了"混沌未知、天人合一、人地相称、人定胜天、人地和谐共生"的演变历程。与此相应,中国历史人地关系经历了从萌芽到以土地为核心的一元化关系再到以土地、水、能矿等资源为核心的无序多元化关系以及现如今重新探索有序多元化人地关系的总体历程。从历史视角看,中国人地关系演变的动力机制是:生产力是最核心的动力,促进了人对"地"作用能力的发展;人口是最活跃的动力,人口需求及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人和"地"作用的紧密程度;生产关系主要通过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及资源所有权而间接影响人地关系演变;战争和自然灾害对中国历史人地关系演变均起到促进和阻碍的双面作用。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人地关系研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中国现代人地矛盾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以史为鉴,提升人对"地"的科学认识,实施因地制宜,加快技术研发和生产方式转型是破解中国当下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495 / 1514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宋代人地关系研究.[D].王丽歌.河北大学.2014, 12
[2]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包双叶.华东师范大学.2012, 11
[3]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吴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06
[4]  
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D].赵成.中国人民大学.2006, 08
[5]  
大象的退却.[M].伊懋可.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6]  
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M].樊明; 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  
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M].吴传钧; 著.学苑出版社.2008,
[8]  
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M].张建民;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9]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M].《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10]  
沿海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战略.[M].刘毅;金凤君等著;.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