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度匹配、救助依赖与瞄准机制——基于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效应的经验分析

被引:30
作者
王增文 [1 ]
邓大松 [2 ]
机构
[1]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关键词
再就业; 倾向度匹配; 救助依赖; 瞄准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1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为更好地了解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状况,笔者第一次尝试性地利用实际调查微观住户数据资料,结合倾向度匹配方法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瞄准机制、实施效果等问题。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会救助方式在经济和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产生了显著性的改变。并且从"救助依赖"产生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在设定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制度本身产生的"救助依赖"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了受助群体再就业家庭对社会救助制度待遇高低的反应,通过其再就业行为的变化,提出了规避受助家庭成员在再就业市场上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正面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8+126 +1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低收入群体救助瞄准机制研究——基于辽宁省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 [J].
刘畅 ;
刘晨晖 .
财政研究, 2011, (06) :40-43
[2]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 [J].
汪三贵 ;
Albert Park .
贵州社会科学, 2010, (02) :68-72
[3]   “硬制度”与“软环境”下的农村低保对象的识别 [J].
邓大松 ;
王增文 .
中国人口科学, 2008, (05) :18-25+95
[4]   中国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及其效应 [J].
都阳 ;
Albert Park .
经济研究, 2007, (12) :24-33
[5]  
Decentralized Transfers to the Urban Poor:China’s Di Bao Program .2 Chen,Shaohua,and Martin Ravallion. working paper at theWorld Bank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