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人被害救助机制的合理构建

被引:12
作者
肖姗姗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未成年被害人; 尊严价值; 被害救助; 被害预防;
D O I
10.19510/j.cnki.43-1431/d.20190225.008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D922.183 [青少年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030103 ;
摘要
近年来,曝光在公众视野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不断增多。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构建未成年人被害救助机制成为了我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心之一。合理构建我国未成年人被害救助机制,应当从广义的层面入手,将受刑事、民事、行政等不法行为侵害的未成年人纳入范畴,结合法学与社会学基础理论,构建被害补偿、司法援助、被害社会援助三层次并进的未成年人被害救助机制。当然,被害救助的另一层面要求加大被害预防。因此,应当从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司法预防入手,积极预防未成年人被害事件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2]   北京市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实证特点与刑事政策建构 [J].
赵国玲 ;
徐然 .
法学杂志, 2016, 37 (02) :13-21
[3]   未成年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初论 [J].
杨晓静 ;
袁方 ;
朱德良 .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5, (01) :67-74
[4]   当前未成年人被害问题研究 [J].
任克勤 .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4, (05) :3-14
[5]   性犯罪记录之社区公告制度评析——以美国“梅根法”为线索 [J].
刘军 .
法学论坛, 2014, 29 (02) :85-91
[6]   从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走向国家补偿 [J].
熊秋红 .
人民检察, 2013, (21) :11-16
[8]  
构建被害人补偿制度之我见——以德国补偿制度为范本的借鉴[J]. 李扬.福建法学. 2008(03)
[9]  
构建被害人补偿制度之我见——以德国补偿制度为范本的借鉴[J]. 李扬.福建法学. 2008 (03)
[10]   论被害预防 [J].
王良顺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4) :54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