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海域新生代构造特征和沉降演化

被引:23
作者
赵中贤 [1 ,2 ]
孙珍 [1 ]
陈广浩 [1 ]
张云帆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构造; 沉降; 新生代; 南沙; 海洋地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 [海洋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为了认识南沙海域新生代的整体沉降规律,对覆盖南沙海域的5条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分析和沉降计算.结果表明,南沙海域大部分伸展断层活动到T40(16Ma)和T60(23.8Ma),而T60(23.8Ma)前的构造沉降表现为断陷盆地特征,T60后为坳陷特征,所以T60(23.8Ma)应为南沙海域大的构造转换面;南沙海域的沉降中心出现在NE向南沙海槽的延伸带上,它和前缘的逆冲推覆体一起成为南沙海域最显著的特征;由逆冲推覆体的构造和地层特征判断其形成于T40(16Ma)后,构造沉降速率拟合曲线也表明,南沙海域在T40(16Ma)-T32(10.2Ma)受到SE端的挤压和负载最强烈,产生宽约200km的相对隆升,并伴生有火山、张裂活动,因此,T40(16Ma)可能是南沙海域区域应力场由伸展向挤压转换的界面;上新世-第四纪(5.3~0Ma)是南沙海域的快速构造沉降期,可能与SE端的挤压强度减弱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815 / 8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南沙海域盆地的地层系统与沉积结构 [J].
孙珍 ;
赵中贤 ;
周蒂 ;
杨少坤 ;
林鹤鸣 ;
陈广浩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 (05) :798-806
[2]   珠江口盆地陆架区岩石圈伸展模拟及裂后沉降分析 [J].
赵中贤 ;
周蒂 ;
廖杰 ;
何敏 ;
郭翔燕 ;
张云帆 ;
徐子英 .
地质学报, 2010, 84 (08) :1135-1145
[3]   南沙群岛海域断裂体系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J].
谢文彦 ;
王涛 ;
张一伟 .
热带海洋学报, 2007, (06) :26-33
[4]   南沙地块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J].
吴世敏 ;
周蒂 ;
刘海龄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1) :23-28
[5]   北康盆地沉降作用与构造运动 [J].
刘振湖 ;
郭丽华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3, (02) :51-57
[6]   南沙海域区域地质构造 [J].
金庆焕 ;
李唐根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01) :1-8
[7]  
南沙海槽的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史[J]. 姚伯初.南海地质研究. 1996(00)
[8]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 [J].
李平鲁 .
中国海上油气, 1993, (06) :11-17
[9]  
Impact of India–Asia collision on SE Asia: The record in Borneo[J] . Robert Hall,Marco W.A. van Hattum,Wim Spakman.Tectonophysics . 2007 (1)
[10]  
Marginal basin evolutio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J] . Charles S. Hutchison.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200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