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被引:5
作者
胡敏
赵宏斌
王兵
张春强
梁红锁
郑宏宇
贾代良
唐锡章
周兆文
赵智
赵学凌
机构
[1] 昆明市卫生学校临床学科
[2]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创伤和损伤; 固定; 体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54.3 [血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在已有的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昆明医学院外总教研室进行。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骨折、创伤、固定和空白4组,造模前用高频彩色超声机观测左下肢伸直位和屈髋屈膝位时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变化,造模后第7天分别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血栓、静脉内皮和内膜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DVT发生率骨折组为78,95%与创伤组80.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固定组(30.00%)和空白组(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固定组与空白组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光镜与电镜检查显示骨折组、创伤组静脉内皮和内膜受损程度较固定组严重,固定组又较空白组严重;血栓栓塞部位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③彩超显示左下肢伸直位时血流量为(0.0637±0.0152)cm3/s,屈髋屈膝位时为(0.0229±0.0107)cm3/s;左下肢伸直位时血管内径为(0.16±0.04)cm,屈髋屈膝位时血管内径为(0.10±0.04)cm,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Logistic回归OR创伤=6.000。结论:创伤、固定和体位在兔创伤性肢体DVT的发生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创伤因素尤为关键;炎症与DVT有一定关系,但这
引用
收藏
页码:156 / 157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2 条
  • [1] 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型动物模型建立及相关研究.[D].赵学凌.昆明医学院.2004, 11
  • [2] 炎症与血栓形成
    张卉
    贺蓉
    贺石林
    [J].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09) : 80 -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