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一个江南城市的景观演变史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4
作者
吴俊范
机构
[1]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城市景观; 河浜; 利用方式; 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060201 ;
摘要
本文以上海老城厢城市景观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分析了主导这一过程的驱动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人为侵占与河浜自然属性的交互作用下,"因浜成路"一直是上海老城厢独具特色的城市扩展方式;19世纪下半叶,传统的环境基础加上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介入,使原来民间层面上的"因浜成路"发展为官方主导下的"填浜筑路",主干河浜消亡的速度骤然加快。这虽然局部改善了老城厢的市容与卫生状况,却对整体的水网生态和后来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恰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间的耦合关系和互动尺度做出了注解,因而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M].陆森年等译;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海上剪影.[M].郑祖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  
上海通史.[M].熊月之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上海通史.[M].熊月之主编;周武;吴桂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   水车与秧苗:清代江南稻田排涝与生产恢复场景 [J].
王建革 .
清史研究, 2006, (02) :1-11
[6]   城市内河综合整治效益的后评估方法及实证 [J].
吴阿娜 ;
车越 ;
杨凯 ;
赵军 .
水利学报, 2005, (09) :1088-1093
[7]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与水环境 [J].
陈桥驿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 (05) :1-3
[8]  
上海研究论从..程恺礼;.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