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种内的一种细胞质变异

被引:16
作者
杨天章
机构
[1] 西北农学院农学系
关键词
细胞质; 核质杂种; 雄性不育性; 胞浆; 雄性不育; 矮丰; 麦类作物; 小麦; 不育株; 植株; 小麦品种; 正反杂交; 不育系; 雄性不育系; 杂种组合; 杂交组合; 育性表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对小麦育种试验中25个正反杂交后代的调查,发现一些组合的正反杂交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中陕农17和矮丰三号正反杂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显著不同。因此,用陕农17和矮丰三号及其同质近亲品系重复进行了正反杂交遗传试验。当以陕农17做母本与矮丰三号及其近亲品系杂交时,F2代无雄性不育植株出现,然而,以矮丰三号等做母本、以陕农17做父本杂交时,F2代则不同程度地分离出雄性不育植株。以这种具矮丰三号细胞质的雄性不育植株与其反交后代中所选的可育植株杂交时,部分组合后代全部可育,部分组合后代继续分离,部分组合后代全部雄性不育(即其雄性不育性全部得以保持)。另外,用具粗山羊草(Ae.squarrosa)细胞质的核质杂种品种——(sq)格涅斯分别与陕农17和矮丰三号进行的正反杂交试验证实了上述结果。试验表明:1)在普通小麦(T.aestivum L.)种内一定的品种或变种间,可能存在有细胞质变异;2)这种细胞质变异只有用特定的基因或基因组成才能被鉴别出来;3)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具有矮丰三号细胞质的雄性不育性可以稳定地保持下来,那么就有可能建立一种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新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17 / 2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