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

被引:86
作者
胡惠林
王媛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全观; 共生关系; 意义生产; 生产性保护; 生活性保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更是生活。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基因"的衍生性价值的体认;对传统社会形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之间在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共生"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局限性反思,促使我们提出以"生活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战略性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本质上是要在推动传统文化生活样式的传承、延续乃至创新的同时,寻求民族国家现代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核,要在文化意义的生产层面推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变迁。这不仅是我们构建社会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性参与"机制方面的重要举措,更是华夏民族对待自身文化的一种积极态度与价值追求。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 [J].
陈华文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2 (05) :87-91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 [J].
刘魁立 .
山东社会科学, 2010, (03) :24-27
[3]   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J].
菅丰 ;
陈志勤 .
文化遗产, 2009, (02) :106-110+30+158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J].
李荣启 .
广西民族研究, 2008, (02) :185-190
[5]  
作为实践的文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鲍曼,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