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当雄地区构造地貌及形成演化过程

被引:20
作者
吴珍汉
胡道功
刘崎胜
夏浩东
鄢犀利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层状地貌面; 构造地貌; 演化过程; 当雄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西藏当雄地区在区域性挤压缩短期后发育 2种典型层状地貌面 ,即山顶面与盆地面 ,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特点与不同高度的山顶面。山顶面形态与分区性、分段性明显受早期逆冲推覆构造与晚期断裂所控制 ,山顶面梯级带对应于区域张性 张扭性断裂与盆 山构造 地貌边界。原始山顶面或高原主夷平面主要形成于 15~ 8Ma ,念青唐古拉山脉开始快速隆升与两侧地块初始断陷时代为 8~ 4Ma ,羊八井 当雄 谷露盆地快速裂陷事件发生于 2~ 1.5Ma ,区域NW向走滑断裂与现今河流峡谷主要形成于 1.4Ma以来。当雄及邻区层状地貌面的形成、裂解与演化良好地反映了青藏高原腹地挤压缩短与地壳增厚期后区域构造活动和地貌环境变迁的动力学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23 / 4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青藏高原腹地典型岩体热历史与构造-地貌演化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 [J].
吴珍汉 ;
江万 ;
周继荣 ;
李冀湘 .
地质学报, 2001, (04) :468-476
[2]   纳木错湖相沉积与藏北高原古大湖 [J].
朱大岗 ;
孟宪刚 ;
赵希涛 ;
吴珍汉 ;
冯向阳 ;
吴中海 ;
邵兆刚 ;
刘琦胜 .
地球学报, 2001, (02) :149-155
[3]   冈底斯岩带结晶后的热演化史及其构造含义 [J].
陈文寄 ;
李齐 ;
郝杰 ;
周新华 ;
万京林 ;
孙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1) :9-15
[4]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78-386
[5]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丁林 ;
钟大赉 ;
潘裕生 ;
黄萱 ;
王庆隆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16) :1497-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