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受体模型(CMB)对北京市大气PM2.5来源的解析研究

被引:28
作者
杨妍妍 [1 ,2 ]
李金香 [1 ,2 ]
梁云平 [1 ,2 ]
陈添 [3 ]
刘保献 [1 ,2 ]
孙峰 [1 ,2 ]
程刚 [1 ,2 ]
粟京平 [1 ,2 ]
张大伟 [1 ,2 ]
机构
[1]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2] 大气颗粒物监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3]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关键词
化学质量平衡; 大气PM2.5; 来源解析; 二次源; 机动车; 区域性;
D O I
10.13671/j.hjkxxb.2015.0045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研究影响北京市大气环境PM2.5污染水平的主要来源,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依托北京市大气地面观测网络在10个监测点采集的491 d(次)大气PM2.5有效样本,对其化学组分进行了测试分析;从城市大气污染源组成出发,建立和完善了5类固定点源、2类流动源、4类无组织面源的PM2.5排放成分谱.应用受体模型(CMB)开展了来源解析研究.结果显示:1观测期间大气环境PM2.5的来源主要包括:一次来源机动车(16%)、燃煤(15%)、土壤尘(6%)、二次硫酸铵和硝酸铵(36%),以及有机物(20%)和其他未识别来源(7%);与历史解析结果相比,燃煤源分担率有所下降,二次无机盐与有机物分担率上升,且二次硝酸盐有赶超二次硫酸盐之势;2从主要组分的来源看,观测期间环境大气PM2.5中近25%的硫酸盐来自于燃煤锅炉和电厂排放,17%的有机物来自机动车排放;3北京市PM2.5来源类型大致相同,但各点位PM2.5来源种类和分担率具有一定差异,对一些排放量较大的局地排放源有比较明确的响应.研究表明,开展区域性PM2.5治理、大力削减前体物、严格控制本地机动车、燃煤等PM2.5排放都是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2693 / 270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fine organic aerosols in Beijing.[J].Wang Q.;Shao M.;Zhang Y.;Wei Y.;Hu M.;Guo S..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09, 180
[2]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 by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J].Yu Song;Yuanhang Zhang;Shaodong Xie;Limin Zeng;Mei Zheng;Lynn G. Salmon;Min Shao;Sjaak Slanina.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5, 8
[3]   Seasonal trends in PM2.5 source contributions in Beijing, China [J].
Zheng, M ;
Salmon, LG ;
Schauer, JJ ;
Zeng, LM ;
Kiang, CS ;
Zhang, YH ;
Cass, GR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 (22) :3967-3976
[4]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using organic compounds as tracers [J].
Schauer, JJ ;
Rogge, WF ;
Hildemann, LM ;
Mazurek, MA ;
Cass, GR ;
Simoneit, BRT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6, 30 (22) :3837-3855
[5]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M].朱坦; 冯银厂; 著.科学出版社.2012,
[6]  
北京大气细和超细粒子理化特征、来源及形成机制.[M].胡敏; 何凌燕; 黄晓锋; 著.科学出版社.2009,
[7]  
北京市统计年鉴.[M].北京市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
[8]  
城市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成分谱研究.[D].姬亚芹.南开大学.2006, 09
[9]   香港地区2005—2010年VOCs污染来源解析及特征研究 [J].
冯小琼 ;
彭康 ;
凌镇浩 ;
郑君瑜 ;
郭海 .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 (01) :173-180
[10]   上海秋季典型大气高污染过程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 [J].
周敏 ;
陈长虹 ;
王红丽 ;
楼晟荣 ;
乔利平 ;
陈宜然 ;
李莉 ;
黄成 ;
陈明华 .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 (01) :18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