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脑梗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律,为脑梗死分期、指导治疗、判断转归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6 9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8 8次DW I和常规MR I检查。其中超急性8例次,急性期3 5例次,亚急性期2 0例次,慢性期2 5例次,测量各期梗死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相对ADC(rADC)值,并分别测量梗死灶中心至病灶边缘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超急性期与急性脑梗死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明显下降,亚急性期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高于超急性期及急性脑梗死病灶(P<0.0 5),部分亚急性晚期(1 0~1 4 d)病灶平均ADC值接近于甚至稍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脑梗死病灶平均ADC值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其平均ADC值、平均rADC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P<0.0 5)。7例超急性脑梗死及2 6例急性期脑梗死灶内的ADC值、rADC值不均匀的,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1 5例亚急性期脑梗死ADC值、rADC值呈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高,从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结论: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均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及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将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并加以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判断脑梗死病灶期龄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