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的德性传统及其当代命运

被引:6
作者
吕耀怀
机构
[1] 苏州科技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关键词
“谦”德; 德性; 传统道德;
D O I
10.13904/j.cnki.1007-1539.2007.03.005
中图分类号
B825 [个人修养];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德性之一的“谦”德,一般指谦逊、谦卑和谦虚。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阐述了“谦”的含义和根据,而且还论证了“谦”的价值。一般认为,“谦”的价值在于其有益于修德、为学、待人和持业。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重视“谦”德,以至于出现了某种过谦的倾向。西方亦有“谦”的传统,不过与中国古代的“谦”德相比,西方的“谦”德不易走向极端化。当代中国社会虽然正在向现代性社会转型,但“谦”德仍然有其价值。我们应当在接续传统精华的同时,吸取西方“谦”德的有益成分,以重塑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谦”德。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小爱大德.[M].(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AndreComte-Sponville)著;吴岳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2]  
尼各马科伦理学.[M].(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  
西方伦理思想史.[M].罗国杰;宋希仁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4]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周辅成 编.商务印书馆.1964,
[5]  
忏悔录.[M].[古罗马]奥古斯丁;S·A· 著;周士良 译.商务印书馆.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