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性质与成因分析

被引:28
作者
刘蔚铭
机构
[1] 西北政法学院法律外语系陕西西安
关键词
模糊; 法律语言; 语言学; 精确; 含混;
D O I
10.16362/j.cnki.cn61-1457/h.2003.02.011
中图分类号
D90-055 [法律语言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模糊是法律语言的固有属性。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成因复杂 ,表现形式多样 ,既有法律语言本身的模糊 ,亦有民族、文化、政治、地理等差异引起的模糊 ;既有法律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风格引起的模糊 ,亦有社会利益之争引起的文意模糊。因此 ,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同时 ,在司法实践中应充分重视与正确运用模糊词语 ,避免含混、歧义和模棱两可语言现象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试论语言的吸收、同化功能与民族文化心理 [J].
顾嘉祖 .
外语研究, 1987, (03) :1-8
[2]   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言语风格 [J].
秦秀白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4, (06) :45-49
[3]  
英语模糊语法.[M].王逢鑫著;.外文出版社.2001,
[4]  
民法解释学.[M].梁慧星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  
模糊语言学.[M].伍铁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  
民法总论.[M].梁慧星著;.法律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