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研究

被引:11
作者
华保钦
林锡祥
杨小梅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天然气; 二次运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辽河盆地、东濮坳陷、莺琼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及吐哈盆地的天然气勘探实践,从天然气二次运移原理和现象出发讨论了运移的动力、通道、方向和聚集特点。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盆地类型对天然气运移特点的控制作用,将天然气二次运移划分为八种运移模式,并对鄂尔多斯上古生界及下古生界气藏进行了盆地模拟,恢复了古流体势及天然气饱和度的演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7
页数:3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The dynamics of shale compaction and evolution of pore-fluid pressures.[J].J. E. Smith.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logy.1971, 3
[2]  
Patroleum systems; genetic classification..Demaison G and Huiginga B J;.AAPG.1991,
[3]  
Prediction of pore fluid pressures in sedimentary basins..Mann D M;.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4]   南海崖13─1气田特征及富集成藏条件 [J].
孙嘉陵 .
天然气工业, 1994, (02) :1-7+95
[5]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圈闭类型初探 [J].
汤显明 .
天然气工业, 1992, (04) :10-11+14
[6]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成藏模式及气藏序列 [J].
杨俊杰 ;
谢庆邦 ;
宋国初 .
天然气工业, 1992, (04) :10+8-13
[7]   天然气生成的数值模拟 [J].
林锡祥 ;
华保钦 ;
旷理雄 .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01) :32-39
[8]   海城、唐山两大地震前后油井生产动态的变化 [J].
吴起林 ;
刘安建 .
地震学报, 1983, (04) :461-466
[9]  
辽河盆地天然气的形成与演化.[M].徐永昌等著;.科学出版社.1993,
[10]  
天然气运移、储集及封盖条件.[M].邓云山等著;傅家谟;刘德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