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陆高原地区典型雷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及电荷结构反演

被引:29
作者
张廷龙 [1 ]
郄秀书 [2 ]
袁铁 [3 ]
张广庶 [1 ]
张彤 [1 ]
赵阳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
[3]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院学院
关键词
电荷结构; 回击; 内陆高原; 点电荷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6 [雷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2年夏季在青海省大通县进行的雷暴及闪电综合观测实验中所获取的6站GPS同步闪电电场变化资料,对8月4日一次下部具有大范围正电荷区的典型性雷暴过程的雷电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利用点电荷模式对16次负地闪和2次正地闪所包含的共65次回击所中和电荷源进行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研究发现,负地闪所中和的负电荷距离地面的相对高度在3~5 km,而两次正地闪所中和的雷暴云电荷在5~6 km的高度,表明该雷暴云呈三极性电荷结构。负地闪单次回击所中和电荷量平均为1.48 C,而两次正地闪都为单次回击且中和的电荷量分别为1.37 C和2.68 C。
引用
收藏
页码:1221 / 122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暴云电荷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J].
郭凤霞 ;
张义军 ;
言穆弘 .
大气科学, 2007, (01) :28-36
[2]   甘肃雷暴云电荷分布和闪电特征的个体差异 [J].
李荣 ;
王才伟 .
高电压技术, 2001, (02) :74-75
[3]   甘肃中川地区雷暴的地闪特征 [J].
郄秀书 ;
刘欣生 ;
张广庶 ;
余晔 ;
郭昌明 ;
王道洪 ;
牛尾知雄 ;
渡边贞司 .
气象学报, 1998, (03) :57-67
[4]   我国两类电结构不同的雷暴云 [J].
李荣 ;
王才伟 .
高电压技术, 1998, (01) :81-84
[5]   甘肃中川地区雷暴地闪特征的初步分析 [J].
王道洪 ;
刘欣生 ;
王才伟 .
高原气象, 1990, (04) :405-410
[6]   云中闪电及云下部正电荷的初步分析 [J].
邵选民 ;
刘欣生 .
高原气象, 1987, (04) :317-325
[7]   闪电引起的地面电场变化特征及雷暴云下部的正电荷层 [J].
刘欣生 ;
郭昌明 ;
王才伟 ;
言穆宏 .
气象学报, 1987, (04) :500-504
[8]   雷雨云下部正电荷中心产生的电场 [J].
王才伟 ;
陈茜 ;
刘欣生 ;
郭昌明 ;
葛正谟 .
高原气象, 1987, (01) :65-74
[9]  
The possible charge structure of thunderstorm and lightning discharges in northeastern verge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J] . X. Qie,X. Kong,G. Zhang,T. Zhang,T. Yuan,Y. Zhou,Y. Zhang,H. Wang,A. Sun.Atmospheric Research . 2005 (1)
[10]  
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ity in Thunderclouds[J] . George Simpson,F. J. Scrase.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 . 1937 (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