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区埋藏古河道沉积物的年代

被引:10
作者
刘进峰 [1 ]
陈杰 [1 ]
雷生学 [1 ]
侯康明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江苏省地震局
关键词
古河道; 光释光测年; AMS 14C测年; 南京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埋藏古河道沉积物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对于探讨当地水系演变过程、重建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光释光(OSL)测年中的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和单片再生法(SAR)对南京市区汉府街埋藏古河道堆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对岩芯中含有的植物碎片进行了AMS1C测年。光释光等效剂量(De)的预热坪实验表明,在200~260℃的预热温度范围内均能获得基本一致的De值,并得到了剂量恢复实验支持。样品的光释光年龄和树轮校正的AMS 14C年龄吻合,结果显示N06S6孔秦淮河古河道沉积是不连续的,主要堆积于6.6 ka至7.9ka期间和14ka至15ka期间。末次冰盛期期间,秦淮河下切形成深达至少42m的古河谷。
引用
收藏
页码:837 / 8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长江南京段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河谷沉积 [J].
曹光杰 ;
王建 ;
熊万英 ;
张学勤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01) :23-28
[2]   Daybreak厚源α-计数仪的标定及测量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J].
王同利 ;
陈杰 ;
杨传成 .
地震地质, 2005, (04) :633-644
[3]   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简单多片再生法 [J].
王旭龙 ;
卢演俦 ;
李晓妮 .
地震地质, 2005, (04) :615-623
[4]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 [J].
施雅风 ;
孔昭宸 ;
王苏民 ;
唐领余 ;
王富葆 ;
姚檀栋 ;
赵希涛 ;
张丕远 ;
施少华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2, (12) :1300-1308
[5]   南京地区全新统地层划分的新认识 [J].
潘风英 ;
沙润 ;
戴振 ;
景平 .
江苏地质, 1991, (04) :218-220
[6]   南京市区古河道初步研究 [J].
石尚群 ;
潘凤英 ;
缪本正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03) :74-79
[7]   全新世海面变化与长江下游近河口段的沉积作用 [J].
杨达源 ;
严庠生 .
海洋科学, 1990, (01) :9-13
[8]   试论城市建设中研究埋藏地貌的意义——以南京市为例 [J].
潘凤英 .
地理研究, 1988, (01) :65-72
[9]   晚更新世冰期最盛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环境 [J].
杨达源 .
地理学报, 1986, (04) :302-310
[10]   南京市秦淮河古河道及沉积物时代的初步研究 [J].
蒋斯善 ;
昂潮海 ;
杨惠成 ;
费锡铨 .
地质学报, 1986, (01) :8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