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与信息社会——以个人信息为例

被引:33
作者
王洪亮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 信息主体; 私密信息; 信息控制者; 信息处理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从信息社会的基本内涵、特征出发,处理个人信息问题时需协调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流动的关系,构建政府、信息处理者以及信息主体之间共生共存关系。首先,《民法典》第1034条规定了比较窄的个人信息范围,没有完全反映技术的发展,也没有完全覆盖信息主体的核心利益。其次,《民法典》将个人信息分为私密信息、公开信息以及一般个人信息,对于私密信息,通过隐私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双重保护,但双重保护会带来规则之间的冲突,也没有必要性。依据《民法典》,信息主体享有查询、复印、更正以及删除等权利。这些权利均不构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流动的障碍,属于信息主体的核心利益。最后,《民法典》第1035条规定了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的原则。适用该规则的主体既包括信息收集者,也包括信息处理者,甚至包括信息处理各个环节的主体。信息处理者在收集、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合法、正当、必要且最小够用。最为重要的是,信息处理者在收集、处理个人信息时,须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知情同意是信息主体的核心利益,不可让渡。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论我国民法典中的个人信息合理使用制度 [J].
程啸 .
中外法学, 2020, 32 (04) :1001-1017
[2]   知情同意原则抑或信赖授权原则——兼论数字时代的信用重建 [J].
姚佳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 (02) :48-55
[3]   民法典编纂视野下的个人信息保护 [J].
程啸 .
中国法学, 2019, (04) :26-43
[4]   被遗忘权的基本原理与场景化界定 [J].
丁晓东 .
清华法学, 2018, 12 (06) :94-107
[5]   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J].
丁晓东 .
法学研究, 2018, 40 (06) :194-206
[6]   数据可携带权:结构、归类与属性 [J].
李蕾 .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6) :143-150
[7]   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 [J].
高富平 .
法学研究, 2018, 40 (03) :84-101
[8]   个人信息:法益抑或民事权利——对《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之解读 [J].
杨立新 .
法学论坛, 2018, 33 (01) :34-45
[10]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重构 [J].
范为 .
环球法律评论, 2016, 38 (05) :9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