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貌圈概念、属性及其与其它地表圈层关系

被引:3
作者
陈志明 [1 ]
DA季莫菲耶夫 [2 ]
VV勃朗古里耶夫 [2 ]
黄镇国 [3 ]
林钧枢 [4 ]
李国胜 [4 ]
徐乃煌 [1 ]
施少华 [1 ]
刘晓玫 [1 ]
蔡福祥 [3 ]
张伟强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3] 广州地理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
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
关键词
地貌圈; 形态、物质、运动与演化属性; 地貌圈与地理圈层互相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 [地貌学(地形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地貌圈作为地表圈层中的一个与人类生存、发展直接发生关系的圈层。它具有三维形态、物质结构及其运动与演化的四大属性,并在全球充分连续的基本圈层。主要以亚洲与邻区海陆地貌为例,通过地貌圈大中地貌以内动力为主而微地貌以外动力为主的成因概念及其形态、物质、运动与演化四大属性的基本事实,论证地貌圈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在全球的连续性。论文在探讨地貌圈运动特征时,首次用岩石圈构造分层的现代概念,解析了现代板块边缘及其毗邻广大地区GPS所测试的地壳运动速度,普遍慢于以热点为参考架而确定的板块运动速度。最后,论文以地貌圈与其它地表圈层互相关系的简表,及其与内外环境圈的物质流与能量流等示意图,来呼吁加强地貌圈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这对推动地球科学及其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2]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 09
[3]   论中国地貌图的研制原则、内容与方法——以1:4000000全国地貌图为例 [J].
陈志明 .
地理学报, 1993, (02) :105-113
[4]   试论地貌学的系统结构与发展趋势 [J].
陈志明 .
地理研究, 1985, (04) :62-70
[5]  
南沙地块断裂构造系统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M].刘海龄等著;.科学出版社.2002,
[6]  
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M].车自成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
[7]  
苏联地质概论.[M].(苏)纳利卡金(Наливкин;Д.В.)著;杨金华;刘学琼译;.地质出版社.1987,
[8]  
海洋底板块构造.[M].[日]小田诚也等 著;于纯仁等 译.地质出版社.1986,
[9]  
Sequential analysis of China's hazards in geoscience.[J].Chen Zhiming.GeoJournal.1996, 3
[10]  
Abstracts of Papers for the F 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morphology..Gerasimov I P;..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