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不该这样糟蹋的——《孟子》中与所谓腐败案例相关的几个文本问题

被引:3
作者
杨泽波
机构
[1] 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
关键词
孟子; 儒家; 腐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22.5 [孟子(孟轲,公元前390~前305年)];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刘清平先生近年来对儒学的批评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举出仁者爱人、推恩、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以天下养、父子不责善等五个例子 ,证明刘先生对《孟子》文本的理解存在很大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从传统儒家走向后儒家 [J].
刘清平 .
哲学动态, 2004, (02) :10-13
[2]   儒家伦理与社会公德——论儒家伦理的深度悖论 [J].
刘清平 .
哲学研究, 2004, (01) :37-41
[3]   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 [J].
杨泽波 .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4) :66-75+205
[4]   《孟子》的误读——与《美德还是腐败》一文商榷 [J].
杨泽波 .
江海学刊, 2003, (02) :162-166
[5]   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 [J].
刘清平 .
哲学研究, 2002, (02) :43-47
[6]   孟子义利观的三重向度 [J].
杨泽波 .
东岳论丛, 1993, (04) :76-81
[7]  
孟子性善论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杨泽波著, 1995
[8]  
后儒家论纲:颠覆传统儒家弘扬儒家传统 .2 刘清平. www.confucius200.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