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猪类的驯养——对有关资料的评价

被引:4
作者
斯坦利J.奥尔森
欧阳志山
祁国琴
机构
[1]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
[2] 美国伯克莱加里福尼亚大学人类学系
关键词
家猪; 野猪; 中华人民共和国; 遗址; 泪骨; 古生物学家; 亚种; 化石记录; 皮尔逊; 动物群; 动物区系;
D O I
10.19615/j.cnki.1000-3118.1980.02.015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十多年前,在动物考古学成为人类学中一门公认的分支学科以前,几乎所有考古动物群的分析都是由古脊椎动物学家来承担的。在那个时候,这种情况是必然的,因为古脊椎动物学家最便于做这种分析并且他们具有鉴定骨头碎片所必要的知识。他们也能得到从事这项费力的工作所必要的骨骼对比标本和图书资料。这些专家们的工作成果,难得超出一个由骨骼碎片所代表的那些动物的基本分类学名单。他们很少或不解释当遗址是一个活跃的居民点时,这些动物对居民有什么意义。这倒不是因为古脊椎动物学家没有从事这方面分析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对“现代”动物缺少兴趣以及缺乏从考古学角度来解释这种意义的适当训练。那时候,大多数考古学家显然不知道,从动物群的分析可以得知当时情况的这种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69 / 175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