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新生代玄武岩的地幔源区特征: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30
作者
张文慧 [1 ]
韩宝福 [2 ]
杜蔚 [1 ]
刘志强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新生代玄武岩; 集宁; 地幔源区; 部分熔融; 同位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45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内蒙古集宁玄武岩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邻汉诺坝玄武岩区。由亚碱性的拉斑玄武岩及碱性的橄榄玄武岩、碧玄岩和碱玄岩组成。玄武岩的 SiO2与 TiO2含量分别为44.10~52.27wt.%和1.57~2.95wt.%,Mg#(43-63)及 Ni 含量(27~210ppm)变化范围较大。集宁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及 REE 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与 OIB 相似,Sr、Nd同位素比值显示了较汉诺坝玄武岩富集的特征。研究表明,虽然集宁玄武岩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橄榄石、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但微量元素及 Sr、Nd、Pb 同位素特征排除了幔源岩浆在喷发到地表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显著混染的可能性。143Nd/144Nd、87Sr/86Sr vs.206Pb/204Pb 的线性相关性表明,集宁玄武岩至少来自两个地幔端元组分:EMI 和 PREMA,且端元组分与汉诺坝玄武岩相似。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低程度部分熔融(2~5%)熔体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更低程度部分熔融(<2%)熔体的混合,可以解释集宁玄武岩稀土元素的变化特征。推测 EMI 位于岩石圈地幔之内且源区深度<70km,PREMA 则来自软流圈地幔。集宁碱性玄武岩与亚碱性玄武岩之间的地球化学差异,可能只是来自岩石圈地幔的 EMI 型熔体和来自软流圈地幔的 PREMA 型熔体在形成玄武岩浆时参与混合的比例不同,暗示该地区的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囤地幔之间经历了强烈的相互作用。集宁玄武岩与汉诺坝玄武岩相似的 Sr、Nd、Pb 同位素比值及相关性,说明它们具有相似的地幔源区,汉诺坝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差异同样可以用 EMI 与 PREMA 组分对岩浆贡献程度的不同来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1569 / 158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内蒙地轴”南缘断裂带的活动时代及结构分析 [J].
胡玲 ;
宋鸿林 .
中国地质, 2002, (04) :369-373
[2]   新一代高分辨多接收双聚焦等离子质谱 [J].
邵宏翔 ;
古丽冰 .
现代仪器, 2002, (05) :29-32
[3]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Ⅱ)Sr、Nd、Ce同位素组成 [J].
刘丛强,解广轰,增田彰正 .
地球化学, 1995, (03) :203-214
[4]   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 [J].
陈国英 ;
宋仲和 ;
安昌强 ;
陈立华 ;
庄真 ;
傅竹武 ;
吕梓龄 ;
胡家富 .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2) :172-181
[5]   内蒙古新生代玄武岩年代学初步研究 [J].
罗修泉 ;
陈启桐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0, (01) :37-46+68
[6]   Geochronology of the Karadere basement (NW Turkey)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Istanbul zone [J].
Chen, F ;
Siebel, W ;
Satir, M ;
Terzioglu, MN ;
Saka, K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2, 91 (03) :469-481
[7]  
Zircon ages and Nd isotopic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orthogneisses from the Black Forest, Germany: evidence for a Cambrian magmatic arc[J] . F. Chen,E. Hegner,W. Tod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 2000 (4)
[8]  
Experimental study of spinel-garnet phase transition in upper mantle and its significance[J] . Qicheng Fan,Ruoxin Liu,Hongsen Xie,Yueming Zhang,Ping Xu,Zhuoran Lin.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1997 (4)
[9]  
Magmatism and the Causes of Continental Break-up. Hawkesworth C J,Gallagher K,Kelley S et al. .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