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湿Q矢量分析方法及梅雨锋暴雨形成机制

被引:30
作者
岳彩军 [1 ]
董美莹 [2 ]
寿绍文 [3 ]
姚秀萍 [4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2] 浙江省气象台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4]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关键词
改进的湿Q矢量; 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 梅雨锋暴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实测暴雨资料,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分别利用改进的湿Q矢量(记为Q*)及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Partitioning),诊断分析了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00hPaQ*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强度、落区及不均匀性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Q*矢量散度辐散、辐合在垂直方向上是相间分布的,它所激发的次级环流可能是诱发梅雨锋暴雨产生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比“总”Q*矢量更具有诊断意义,可将梅雨锋暴雨的垂直运动场进行有意义的尺度分离,更有利于梅雨锋暴雨的潜在物理机制的评估。在梅雨锋暴雨的不同阶段,对于垂直运动场而言,不同尺度的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强迫作用不同,有主、次之分。基于上述诊断分析结果,本文进而提出梅雨锋暴雨形成的可能物理机制,并给出其概念模式:由于初始大气中大尺度的水汽及垂直运动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从而造成了大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激发出次级环流,进而引发了中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产生,最终产生次级环流,直接导致梅雨锋暴雨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7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在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J].
杨晓霞 ;
沈桐立 ;
刘还珠 ;
薛德强 ;
万丰 .
高原气象, 2006, (03) :464-475
[2]   “伊布都”台风影响云南的暴雨过程分析 [J].
郭荣芬 ;
鲁亚斌 ;
李燕 ;
海云莎 ;
高敏琪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5, (05) :784-791
[3]   中国Q矢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J].
岳彩军 ;
寿亦萱 ;
姚秀萍 ;
寿绍文 ;
漆梁波 ;
施红 .
高原气象, 2005, (03) :450-455
[4]   Q矢量理论在青藏高原东侧大暴雨过程中的诊断应用 [J].
王川 ;
杜川利 ;
寿绍文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5, (02) :261-267
[5]   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 [J].
岳彩军 ;
寿亦萱 ;
寿绍文 ;
姚秀萍 .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03) :308-316
[6]   定量分析几种Q矢量 [J].
岳彩军 ;
寿绍文 ;
董美莹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3, (01) :39-48
[7]   完全Q矢量的引入及其诊断分析 [J].
姚秀萍 ;
于玉斌 .
高原气象, 2001, (02) :208-213
[8]   MM4模式积云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和检验Ⅱ:改进模式的检验试验 [J].
董美莹 ;
俞卫平 ;
寿绍文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 (02) :228-236
[9]   MM4模式积云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和检验Ⅰ:方案的改进 [J].
董美莹 ;
俞卫平 ;
寿绍文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 (01) :66-73
[10]   非地转湿Q矢量及其在华北特大台风暴雨中的应用 [J].
姚秀萍 ;
于玉斌 .
气象学报, 2000, (04) :436-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