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13
作者
吴宾
党晓虹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粮食宏观安全; 粮食微观安全; 生产波动性; 地域差异性; 粮食分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粮食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着粮食在国家、社会、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古代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产业的社会里,粮食问题时刻刺激着封建统治者的神经,粮食出现危机所带来的巨大破坏也影响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们的观念文化,形成了举国重粮的良好的风尚,通过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社会粮食安全问题确实客观存在,统治者也深知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并不遗余力地从生产、仓储、流通等环节提高粮食安全系数。从宏观粮食安全看,除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清以后粮食的总供应量和总需求量不平衡,出现供需紧张的状况以外,在其他大部分历史时期则供求相对平衡,甚至经常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但是农业生产的波动性所带来的粮食在时间上的不均衡,地区差异引起的粮食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封建社会不同阶层民众粮食分配不公等三个因素,直接制约着个人和家庭粮食的获取能力,影响着古代粮食的微观安全。可以说,粮食的宏观安全和粮食的微观不安全并存于古代社会,而正是粮食微观上的不安全,导致了粮食问题成为了影响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稳定、变迁的最为重要的、直接的要素。作为古代社会保障粮食正常供应的诸如粮食仓储、粮食流通和调剂等各项措施,也是基于以上三个影响粮食微观安全的因素而展开。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J].
吴宾 ;
朱宏斌 ;
党晓虹 .
兰州学刊 , 2006, (06) :55-56+108
[2]   我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J].
王宝卿 .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1) :12-19
[3]   灾异与汉代社会 [J].
吴青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3) :39-45
[4]  
粮食市场的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钟甫宁等著, 2004
[5]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M]. 农业出版社 , 吴慧 著, 1985
[6]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