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野的审美价值

被引:11
作者
王惠
机构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荒野; 敬畏; 超越; 审美价值;
D O I
10.13317/j.cnki.jdskxb.2006.04.004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摘要
荒野与人类的深刻联系在于: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说,荒野是人类的根系和故园;从空间的维度上来说,荒野是人类的邻居。但是,当人类在空间的维度上与荒野对峙,却总是遗忘自己在时间维度上的荒野渊源,从情感的维度上把荒野视为遭遇陌生者的地方。人类的文明史因此经历了荒野之魅、荒野祛魅的时期。在人类对现代性的反思之中,理应发现荒野与文化的对立是文明的偏颇。面对荒野,通过敬畏与亲近两种情感的熏陶,人类可以实现自由精神的回归与超越,人类文明史进入了荒野复魅时期,荒野因而具有审美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完美的自然.[M].彭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哲学走向荒野.[M].(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HolmesRolstonⅢ)著;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  
危险的地球.[M].(英)A.J.麦克迈克尔(A.J.McMichael)著;罗蕾;王晓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  
环境伦理学.[M].(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Rolston)著;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  
生态文艺学.[M].鲁枢元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我们的国家公园.[M].(美)约翰·缪尔(JohnMuir)著;郭名〓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7]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
[8]  
瓦尔登湖.[M].(美)亨利·梭罗(HenryDavidThoreau)著;徐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9]  
沙乡年鉴.[M].[美]奥尔多·利奥波德(AkdoLeopold)著;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0]  
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M].[瑞士]荣格(Jung;C·) 著;黄奇铭 译.工人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