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42
作者
田金洲 [1 ]
时晶 [1 ]
倪敬年 [1 ]
魏雪飞 [2 ]
尹军祥 [1 ]
李林森 [1 ]
龙子弋 [1 ]
孙文军 [1 ]
邢亚楠 [3 ]
王庆国 [4 ]
机构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司令部黄寺门诊部
[4]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脑梗塞; 血瘀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77.7 [中医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学科分类号
1005 ;
摘要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脑梗塞及其梗塞亚型的诊断采用1995年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的标准,并经影像学证实。中医证候诊断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年龄在40-80岁之间,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采用ACUSON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中心频率为7.0MHz。颈动脉超声从实时灰阶图像扫查开始,采用标准横切面、纵切面及连续扫查方法,记录颈内动脉斑块及其大小,以及内中膜厚度。结果:受试者151人中,脑梗塞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34例。脑梗塞组中火热证51.0%,血瘀证48.0%,气虚证32.0%,肝风证27.0%,痰浊证23.0%,阴虚阳亢证66.0%。脑梗塞组血瘀证56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44例(78.6%),脑梗塞组无血瘀证61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35例(57.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斑块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病例的证候分布率最高为血瘀证(56.0%和51.0%)。应用二分类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颈动脉斑块与证候的关系研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有正相关性(P<0.05,OR=2.7),与气虚证呈负相关性(P<0.05,OR=0.33)。与其它四种证型没有相关性。结论:血瘀证的发生不仅因为脑梗塞,而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更加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对运用活血化瘀疗法防治脑梗塞及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证候的概念及其属性 [J].
田金洲 ;
王永炎 ;
时晶 ;
朱爱华 ;
张伯礼 ;
黄启福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05) :6-8
[2]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分析 [J].
林建雄 ;
冯晔 ;
陈建霖 ;
张寓智 ;
林鑫烈 ;
李科宏 ;
马成珉 ;
张禾坤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04) :83-85
[3]   血瘀证与内皮细胞、血清细胞因子关系研究进展与思考 [J].
衷敬柏 ;
王阶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 (05) :8-9+82
[4]   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 [J].
郭蕾 ;
王永炎 ;
张志斌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02) :5-8
[5]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 [J].
卫华 ;
王拥军 ;
于凯 ;
张立群 .
中国全科医学, 1998, (03) :155-15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