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西部潜山油气藏特征

被引:24
作者
林松辉
王华
张桂霞
武玉祥
陈海云
韦华彬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
[2] 胜利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山东东营
[3] 山西煤炭地质公司!山西太原
关键词
潜山; 油气藏; 特征; 类型; 分布; 东营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营凹陷西部发育太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潜山。受郯庐断裂活动的影响 ,潜山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 ,自东南向北西形成了NW向潜山构造带 ;自西南向北东形成了NE向潜山构造带。新生界的沙河街组、孔店组及中生界和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系的烃源岩为潜山油气藏的主要油源。储集层由太古界变质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组成 ,平均孔隙度多在 1 4 ~ 5 0 之间。石炭 -二叠系、第三系及中生界下侏罗统构成潜山油气藏的 3套盖层。根据圈闭类型的差异 ,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部及内幕两种类型。烃类潜山油气藏多分布于近源的断裂带附近 ,而非烃气往往沿深大断裂、火山通道向上运移 ,在适当的潜山圈闭中形成非烃潜山气藏
引用
收藏
页码:360 / 36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 [1] 渤海湾盆地古潜山油藏的区域分布规律
    胡见义
    童晓光
    徐树宝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1, (05) : 1 - 9
  • [2] 中国油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吴奇之等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