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中国油气藏破坏类型及分布
被引:16
作者:
吴元燕
平俊彪
付建林
路波
机构:
[1] 石油大学环境与资源系,石油大学环境与资源系,石油大学环境与资源系,石油大学环境与资源系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来源:
关键词:
油气藏;
破坏因素;
构造运动;
破坏类型;
盆地类型;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2.04.00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综合考虑油气藏破坏的多种因素,结合含油气系统、盆地发展演化特征,基于油气藏形成、演化的构造运动特征,把中国油气藏破坏类型划分为沉积不足、流体冲洗、褶皱变动、油藏抬升、油藏沉降、断裂活动和深部动力破坏型七类,并选择典型油气藏分类型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将中国油气藏破坏程度归纳为彻底破坏、未彻底破坏和次生油气藏与原生油气藏共存三个层次。并将中国含油气盆地分为东部拉张型、中部克拉通内部坳陷型、西部造山带挤压型三类。通过21个盆地和112个典型油气藏的调查与解剖性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盆地的油气藏破坏特征。西部盆地油气藏破坏类型多样,主要以油气抬升、流体冲洗和断裂活动破坏型为主;中部盆地以油藏抬升破坏型为主,其次是断裂活动破坏型;东部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好,油气藏破坏以油藏抬升、断裂活动破坏型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377 / 383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