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与财政可持续性研究

被引:41
作者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刘国艳
王元
王蕴
刘雪燕
许生
机构
关键词
积极财政; 政策转型; 可持续性;
D O I
10.16110/j.cnki.issn2095-3151.2012.02.002
中图分类号
F81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203 ;
摘要
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自2008年年末我国开始实施以大力度的减税、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为主要特点,以大量的债券发行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为融资手段的、财政直接扩张与间接扩张并用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从实施效果来看,本轮积极财政在总量型经济指标上表现较为明显,数量分析表明其对经济和投资增长的效果都优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保八"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但同时,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此外,还带来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膨胀,尤其是利用政府融资平台筹资形成的政府债务"信贷化"倾向,可能导致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传导、叠加,对保持财政可持续性构成威胁。为考察当前我国财政的可持续状况,本课题组运用随机动态分析框架与财政风险演进理论两种方法对我国财政可持续性进行了考察,均得出当前财政具有可持续性的基本结论。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未来我国财政可持续性既受到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又受到人口老龄化和加大民生支出压力的影响,财政的可持续性面临一定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统筹协调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以经济的可持续为终极目标,以积极财政政策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加大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因此,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策略,应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主动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重点,由推进逆周期调节为主的总量调控政策转向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调整政策,利用3~5年的时间灵活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努力加大改善民生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财政功能的转变。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统筹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与监督制度、强化预算管理与监督机制,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积极财政政策的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3 / 33
页数:3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政风险研究 [J].
封北麟 .
金融与经济, 2010, (02) :4-7
[2]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进程盘点与走势前瞻 [J].
高培勇 .
财贸经济, 2010, (01) :5-12
[3]   可持续财政:国内研究现状与基本分析框架 [J].
邓力平 ;
胡巍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06) :26-33
[4]   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J].
贾康 ;
刘薇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 13 (01) :52-57
[5]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浅析 [J].
刘立峰 .
宏观经济管理, 2009, (01) :19-21
[6]   财政可持续性研究述评 [J].
王晓霞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1) :23-27
[7]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检验分析 [J].
赵丽芬 ;
李玉山 .
财经研究, 2006, (02) :42-53
[8]   财政风险:从经济总量角度的分析 [J].
刘尚希 .
管理世界, 2005, (07) :31-39+170
[9]   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 [J].
刘尚希 .
经济研究, 2003, (05) :23-31+91
[10]   积极财政政策与财政风险问题分析 [J].
刘刚强 ;
姚俊 .
经济问题探索, 2002, (07)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