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传统与民俗学界的自觉意识

被引:8
作者
高丙中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关键词
民俗学; 自觉意识; 母题; 学科; 民间文学; 口头文学; 普罗普; 汤普森; 学界;
D O I
10.16814/j.cnki.1008-7214.2007.01.002
中图分类号
K890 [民俗学];
学科分类号
0303 ; 030304 ; 0304 ;
摘要
“母题”和“功能”都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经典概念,经过阿尔奈、汤普森、普罗普、邓迪斯、阿莫斯等人的创造性劳动,如今已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诸多理论工具中的保留产品,学者们使用这些概念工具分析民间文学的文本构成甚至民俗群体的行为模式。但是,在我们越来越重视语境研究的今天,像母题、类型、功能这样的传统术语是否还能在用于分析经验对象之外再发挥其他的作用?吕微的学术随笔《母题:他者的言说方式》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得到了一些学界同人的回应。近两年来,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界从学术伦理等方面进行学术反思并致力于学科再造,高丙中提出了“激活学科传统”的命题以作为当前中国民俗学的自觉意识,于是,母题、类型、功能等传统的、经典的本学科概念重新进入视野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以下发表的只是近期的一次讨论中吕微、户晓辉的文章和高丙中、朝戈金的信函。高丙中、朝戈金的信函虽都不长,然所论问题之重要,专业知识之精准皆无须多言;值得一提的倒是,户晓辉的长篇文章《内容与形式:再读汤普森和普罗普》通过引进“时间”的维度对“母题”与“功能”做了进一步的理论区分,使得“母题”、“功能”这些曾经只是简单定义的经验性概念转换为具有更复杂的理论层次的综合性范畴,这样就把吕微最初尚嫌粗糙的理论感觉提升为现在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认识(尽管户晓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仍然采取了随笔的形式)。这个结果超出了提议者和对话参与者们最初的预期,但也正是大家最大的愿望。当然,讨论还会继续下去,我们期待着新的理论发现与发明。
引用
收藏
页码:8 / 9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德国民俗学者访谈录 [J].
户晓辉 .
民间文化论坛, 2006, (05) :88-98
[2]   神奇故事的结构研究与历史研究 [J].
贾放 ;
弗·雅·普罗普 .
民俗研究, 2002, (03) :26-41
[4]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 三联书店 , 倪梁康著, 1999
[5]  
刘魁立民俗学论集[M].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刘魁立著, 1998
[6]  
逻辑研究[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l)著, 1998
[7]  
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 上海文艺出版社 , (美)汤普森(Thompson,S.)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