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毒(SMV)一强株系的若干特性

被引:4
作者
张明厚
H.A.Scott
机构
[1] 东北农学院植物病理教研室
[2] 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
关键词
SMV; 大豆品种; 毒株; 大豆花叶病毒; 株系;
D O I
10.19720/j.cnki.issn.1005-9369.1984.01.005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将从大豆黑农16号分离的毒株SMV-H-16与美国阿肯色州分离的两个毒株SMV-S-6及S-7比较,三毒株的寄主范围基本相同,只系统侵染大豆,在几个菜豆品种上形成局部斑.H-16局部侵染昆诺藜,而S-6、S-7则不能.按Cho与Goodmon系统,H-16属G 5株系,S-6及S-7属于G 1株系.H-16及S-6提纯,在蔗糖梯度柱上只形成一条病毒区带.H-16电泳分析RNA及外壳蛋白质均只形成一条带,其分子量分别为2.9×10~6-3.2×10~6及26,000-26,500.分析超速离心只出现一个峰.沉降系数为135-138S.三株系与已知SMV抗血清作用生成沉淀线,彼此间不形成刺状物而完全融合.与WMV-2及WMV-E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而与TRSV、BPMV及WMV-1的抗血清呈阴性反应.粒体线状,长740mm左右.病叶组织中易见风轮状筒形内含物,并可见到病毒粒体.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 [J].
濮祖芹 ;
曹琦 ;
房德纯 ;
薛宝娣 ;
方中达 .
植物保护学报, 1982, (01) :15-20
[2]   大豆病毒病的类型及其病原鉴定 [J].
张明厚 ;
吕文清 ;
钟兆西 .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02) :113-11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