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后不同瘢痕组织中p16基因的缺失与突变分析

被引:3
作者
姚庆君
陈璧
胡大海
徐明达
董茂龙
贾赤宇
王树森
机构
[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外科
[2]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外科 陕西西安
[3] 陕西西安
关键词
烧伤; 瘢痕; 抑癌基因; p16; 基因缺失; 突变;
D O I
10.16021/j.cnki.1007-8622.2005.02.013
中图分类号
R644 [烧伤及烫伤(灼伤)];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瘢痕组织基因组中抑癌基因p16第2外显子(exon2 )有无缺失及突变。方法:取临床深Ⅱ度烧伤愈后瘢痕标本,取材时间:愈后4、8、18、32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愈后32个月稳定瘢痕、瘢痕疙瘩,每组5例,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 ,SSCR)分析方法,动态观察p16exon2 有无缺失及突变发生。结果:PCR结果显示,基因组中p16exon2 无缺失发生,SSCP分析显示各种瘢痕组织中p16exon2 无突变发生。结论:在烧伤愈后不同瘢痕组织中,抑癌基因p16exon2 未发现缺失及突变存在,不同瘢痕组织间无差异,肿瘤中多见的p16exon2 在基因组水平上缺失及突变不是导致瘢痕过度形成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0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M].杨安钢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p53基因突变的意义 [J].
刘旺 ;
蒋游晖 ;
李友良 ;
林子豪 ;
江华 .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29) :3940-3941
[3]   p16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J].
刘军 ;
刘兰忠 ;
张引成 .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2, (02) :121-123
[4]   抑癌基因P16的研究进展 [J].
翟瑜 ;
苏力 .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0, (03) :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