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28
作者
陈玉福
刘彦随
龙花楼
王介勇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农村发展; 动力机制; 苏南模式; 苏南地区; 苏州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兴起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成功典型,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苏南模式演进中农村发展历程和特征,对于认识农村区域发展规律,探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苏州市为例,深入分析了苏州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978-2006年,苏州市GDP呈指数增长,年均递增14.4%,第一产业比重由28.1%降为1.9%,第三产业比重由16.2%升为32.7%,农村农业劳动力比重由75.5%降为16.8%,城乡收入比由1.27扩大到2.0(但远小于全国平均值);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就业人口增加,极大地推动了苏州农村城镇化进程。1989-2006年的17年间,苏州市城镇用地增加了4.7倍;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构成苏州市农村发展的四大主导驱动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J].
胡晓立 .
浙江社会科学, 2008, (01) :121-124+129
[2]   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新农村建设 [J].
龙花楼 ;
刘彦随 ;
唐国平 ;
陈玉福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6) :790-796
[3]   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 [J].
马荣华 ;
顾朝林 ;
蒲英霞 ;
马晓冬 ;
朱传耿 .
地理学报, 2007, (10) :1011-1022
[4]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J].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07, (06) :563-570
[5]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用地增长的时空特征分析 [J].
李加林 ;
许继琴 ;
李伟芳 ;
刘闯 .
地理学报, 2007, (04) :437-447
[6]   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换态势与机制分析 [J].
刘彦随 ;
彭留英 ;
王大伟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3) :333-339
[7]   苏州市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向研究 [J].
孟秀红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3) :56-62
[8]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J].
刘纪远 ;
刘明亮 ;
庄大方 ;
邓祥征 ;
张增祥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2) :1031-1040+1058
[9]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J].
史培军 ;
陈晋 ;
潘耀忠 .
地理学报, 2000, (02) :151-160
[10]   80年代以来苏州地区城镇土地演化特征与机制 [J].
王红扬 .
地理科学, 1999, (02) :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