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内蒙古自治区几个考古地点的孢粉分析在古植被和古气候上的意义
被引:24
作者
:
孔昭宸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孔昭宸
杜乃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杜乃秋
机构
: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来源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81年
/ 03期
关键词
:
古植被;
地点;
地植物学;
植物群落生态学;
常绿针叶林;
花粉分析;
禾本科植物;
内蒙古;
古人类;
夏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草地;
草原;
大窑村;
昭乌达盟;
植物生态学;
孢粉分析;
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区;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本文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四个考古地点的孢粉分析资料,指出呼伦贝尔盟东部地区,在11400±230年前,不仅湖沼棋布,而且生长着由松、榆、椴、胡桃等组成的繁茂的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公元前1700年,昭乌达盟敖汗旗一带,分布着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从花粉分析说明那时的人类已摆脱了单纯狩猎,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动物。自晚更新世以来,内蒙古植被由混交林向草原迅速的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93 / 202+242 +242-243
页数:12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