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现象”的本质阐释、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

被引:72
作者
尹达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慕课; 慕课现象; 反思教育; 慕课未来;
D O I
10.13811/j.cnki.eer.2015.05.008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慕课现象"在我国的蔓延,反映了我国教育界的突围、重建和"急于求变的心态",是人们思想观念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焦躁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集中体现为"强制性关系"和"从众性行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能仅寄希望于慕课,慕课只能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慕课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带给人们的是对教育的重新审视与反思,以教育技术提升教育价值、创新教育机制、促进教育发展,而无论怎样追新逐潮进入色彩斑斓的"慕课"时代,都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都要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慕课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应对策略 [J].
赵艳波 .
教学与管理, 2014, (30) :28-30
[2]   关于我国MOOC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 [J].
谢冉 .
重庆高教研究, 2014, (05) :10-14
[3]   “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 [J].
孟庆宁 .
江汉学术, 2014, 33 (04) :66-71
[4]   理性看待“慕课”的时代意义与局限 [J].
黄庆桥 .
科技导报, 2014, 32 (11) :88-88
[5]   “慕课热”的冷思考 [J].
吴万伟 .
复旦教育论坛, 2014, 12 (01) :10-17
[6]   对于“慕课”的质疑——在线学习变革引发的社会反响 [J].
莱瑞·约翰逊 ;
萨曼莎·亚当斯贝克尔 ;
白晓晶 ;
李胜波 .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6) :18-23
[7]   “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 [J].
邓宏钟 ;
李孟军 ;
迟妍 ;
谭思昱 .
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9) :212-213+215
[8]   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 [J].
张振虹 ;
刘文 ;
韩智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 (03) :20-27
[9]   影响课堂教学功能定位的因素及课堂教学有效性判断 [J].
孙曙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6 (04) :151-154
[10]   教学概念的重建及其课堂的基本任务 [J].
薛晓阳 .
教师教育研究 , 2010, (01) :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