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1956~2000年中国地表水资源状况:变化特征、成因及影响
被引:22
作者:
张强
[1
,2
]
孙鹏
[1
,2
]
陈喜
[3
]
陈晓宏
[1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
[2] 中山大学华南地区水循环与水安全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3]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降水量;
径流量;
趋势分析;
旱涝灾害;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1.12.003
中图分类号:
TV211 [水利调查];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系统搜集了中国590个雨量站和383个水文站19562000年长序列月降水量与月径流量资料,及19782000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的旱涝受灾与成灾面积、灌区面积、已建水库库容等数据资料,全面分析了地表径流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农业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原因及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降水减少,其中山东和黄河中游地区的降水量减小最显著。另外,冬季降水增加明显,而春秋季降水减少明显,极易导致春秋旱灾;北方地区降水减少是造成地表径流量减小的主要原因,农业灌溉进一步加剧地表径流量减小,南方径流量的增加主要是由降水量增加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进而造成大部分地区农业受旱涝灾害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旱灾受灾面积远大于水灾的受灾面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灌区、水库等)能提高地区的抗旱能力,但是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没有旱灾那么明显。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北方地区在水资源短缺的前提下保证农业生产稳定的重要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430 / 1436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