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13
作者
何葵
谢远云
张丽娟
周嘉
康春国
机构
[1]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哈尔滨; 沙尘沉降物; 粒度特征;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5.05.014
中图分类号
P445.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哈尔滨2 0 0 2年3月2 0日的沙尘沉降物以粉砂(46 3μm)为主,占7 1.1 8%,砂粒组分(>6 3μm)占21.7%,粘土(<4μm)组分含量最少,仅占7.13%。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沙尘沉降物的粒度是迄今为止有见报道中最粗的。沉降物粒度为多峰态分布,29.1634.67μm粒级的粗粉砂组成第一主峰,含量约占7.4%,420.45500μm粒级的中砂组分组成第二主峰,含量约占1.29%,而0.690.82μm粒级的细粘土组分形成第三主峰,含量约占0.52%。沉降物的平均粒径Mz为28.4μm,分选系数为1.81,偏态为0.044,峰态为1.494,粉粘比为7.3。粒度特征显示,哈尔滨沙尘沉降物是不同来源沙尘远距离和近距离搬运的混合体,粗颗粒为低空气流搬运的近源物质。哈尔滨沙尘源区的生物状况和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该地区沙尘暴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哈尔滨周边沙尘源区的治理上。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成都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J].
王淑兰 ;
柴发合 ;
张远航 ;
周来东 ;
王琴玲 .
地理科学, 2004, (04) :488-492
[2]   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与自组织临界性特征 [J].
朱晓华 ;
蔡运龙 .
地理科学, 2004, (03) :264-269
[3]   北京2002年3月20~21日尘暴过程的降尘量与降尘粒度特征 [J].
王赞红 ;
夏正楷 .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95-99
[4]   沙尘暴过程地面测量与卫星同步观测实验及数据分析——以2002年沙尘暴事件为例 [J].
刘志丽 ;
马建文 ;
李启青 ;
张小曳 ;
张仁键 ;
王宏 ;
布和敖斯尔 ;
安井 .
地理科学, 2003, (05) :571-578
[5]   中全新世以来黑龙江同江地区的孢粉组合与植被、气候演化 [J].
张玉兰 ;
杨永兴 .
地理科学, 2002, (04) :426-429
[6]   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其古环境解释 [J].
胡刚 ;
王乃昂 ;
高顺尉 ;
李巧玲 ;
赵强 ;
郭剑英 ;
王乃昂 .
中国沙漠, 2002, (02) :63-69
[7]   花海湖泊古风成砂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J].
胡刚 ;
王乃昂 ;
罗建育 ;
高顺尉 ;
李巧玲 .
沉积学报, 2001, (04) :642-647
[8]   早全新世石羊河流域沙尘暴活动记录 [J].
施祺 ;
陈发虎 .
地理科学, 2001, (03) :257-261
[9]   2000年我国沙尘暴的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J].
庄国顺 ;
郭敬华 ;
袁蕙 ;
赵承易 .
科学通报, 2001, (03) :191-197
[10]  
沙尘暴降尘的化学组份和粒径分布特征[J]. 张宁,陆荫,李春生,陆纯丰.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 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