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性”赋权——舆论是如何“可见”的?

被引:33
作者
姜红 [1 ]
开薪悦 [2 ]
机构
[1]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 安徽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舆论; “可见性”; 公众; 公共领域; 社会化媒体;
D O I
10.19563/j.cnki.sdzs.2017.03.019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关于"舆论是否可能"的问题一直受到广泛争议。2013年,学者丹尼尔·戴扬(Daniel Dayan)针对当下公共空间领域发生的转向,尝试将"可见性"作为媒介研究的新路径,这种分析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问题研究。循着这样的思路去重新审度"舆论"的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本体,其内涵与特征也将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在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传播革命时,与其争执不休于"舆论是否可能",不如认真思考"舆论是如何‘可见’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46 / 15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连线力.[M].杨国斌;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 [2] 幻影公众.[M].李普曼.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 [3] 施剑翘复仇案.[M].(美) 林郁沁;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 [4] 人的境况.[M].(美)汉娜·阿伦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5] 传播概念.[M].(美) 普赖似;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 [6] 社会心理学.[M].沙莲香;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7] 规训与惩罚.[M].(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著;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
  • [8] 第二媒介时代.[M].(美)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著;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9] 舆论学.[M].陈力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 [10]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